阅读是成本最低、收获最高的投资,也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国内多所高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美国教授却提出要把清华北大从三流提升为二流,是太狂还是评价标准各异

国内多所高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美国教授却提出要把清华北大从三流提升为二流,是太狂还是评价标准各异


来源:思维谷思维科学院  作者:佚名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无疑是国内高校的两座丰碑。

  9月21日,清华大学发布消息称,近日召开“双一流”建设周期评议专家组一致认为,清华大学已全面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除清华外,北大、人大等部分高校近日也自评报告称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引起广泛热议,其中不乏质疑之声。

  美国大学教授李志文称:当前最重要的是,把清华、北大、浙大从三流大学提升为二流大学。李志文的这一说法显然让很多人不服气,难道国内高校离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有这么远?

  国内专家组与美国大学教授对清华等大学的评估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是评价标准不一样?国内专家组的评估是故意拔高,还是美国大学教授的刻意打压? 这其中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01、国内多所高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2020年是国内高校首轮“双一流”建设收官之年,在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6—2020年“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工作的通知》后,今年9月各“双一流”建设高校均通报了专家评估结果。

  从已公布的评估结果来看,众所高校“双一流”建设成果显著,获得了专家组的高度肯定。有近10所高校被专家组评估为已建成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等字样。

  最为显眼的就是清华大学,专家组在评估通报中明确提到:

  清华大学

  全面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北京大学

  全面实现了“双一流”建设近期目标。

  浙江大学

  全方位、高质量完成了“双一流”建设周期目标和任务。

  其他,如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双一流”建设评价也非常高,专家组的评估结果:

  整体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还有其他高校我们就不一一细说,总而言之,国内高校的“双一流”建设成果是非常显著的。

  02、美国教授李志文却称当前最重要的是要把清华、北大、浙大从三流大学提升为二流大学

  正当大家为国内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取得的成果高兴时,有人指出像清华大学这样的评估结论太“狂”了。

  特别是美国的大学教授李志文先生更是声称:当前最重要的是,把清华、北大浙大从三流提升为二流大学。

  这是怎么回事呢?是故意泼冷水打压,还是评价标准不一样?他的话又有多重的分量,可信度又有几分呢?

  公开资料显示,李志文教授本科受业于台湾大学,1966年获商学学士学位; 1970年获台湾大学经济研究所硕士学位。 也在这一年,李志文赴美就读于罗彻斯特大学经济博士班,并于1977年获得博士学位。 之后,李志文先后曾任中国教育部“世界著名学者讲座”教授、清华大学特聘教授,也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任教。 1992至1999年期间,曾在香港科技大学创建会计系并出任系主任。 1992年-2007年,还任过美国杜兰大学(Tula ne University)商学院副院长。

  目前,李志文还是美国杜兰大学商学院蔻翰讲座教授,浙江大学光彪讲座教授、商学研究院院长等。

  从其经历来看,很多人认为在国内外顶级大学都待过的李志文教授: 对当今国际高等教育和中国大学发展道路有宽阔的视野和独到的见解。

  03、国内外对几流大学的评价是什么标准

  同一所大学,都是清华、北大、浙大,但为什么国内外教授们给出的评价却大相径庭呢?

  那么一流大学、二流大学、三流大学在国内外的评价标准,到底包括哪些因素呢?

  固体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浙江大学原校长杨卫曾谈过自己的一些看法:

  以美国大学为例,它们是三流学校数论文篇数,二流学校数论文的影响因子,一流学校不对论文发表提要求,而顶尖的大学非常强调教学。

  杨卫院士的这一看法,被认为虽不完美但精辟。

  在李志文看来,按照杨卫的标准,现在的清华、北大、浙大刚刚进入世界三流大学的水准。

  那么,李志文眼中的一流大学、二流大学、三流大学差别在哪里呢?简单说来就两点:

  是否有教授治校而不是官本位的长官治校的机制和自由的学术研究环境。

  在李志文看来,清华、北大、浙大等国内高校学生的素质,以及老师的“脑素质”并不世界一流大学的差。清华、北大、浙大之所以只能被列入世界三流大学,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是公立大学,其环境与体制决定了。

  公立大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官本位的外行官员管内行的学术专家,为了管好这些学术专家,就在看似无比客观的SCI论文等发表数量为依据,这就如同用考试来管学生一样,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学术成果。

  在这样的机制下,三流大学体系里,教授都得听校长的,学术成果更是以论文发表数量、头衔、行政职位等衡量,相关待遇也以此为分配依据。

  在这样的环境里,比的不是真知卓见,而是“组织能力”,是“手腕”。

  而世界二流及以上的一流大学、顶级大学则完全不一样了,靠的就是能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哪怕是校长,世界二流及以上大学的重要行政职位,尤其是校长,都是全世界公开遴选,而不是任命的,实行的是教授治校。

  在这样的机制下,世界二流及以上的大学的校长,主要任务不是去“管”人,而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各专业领域聘请到能领导未来学术方向的大师,并用笑脸和真心诚意,服务好这些大师。

  大师是根本不用管的,因为大师云集的大学里,大师与大师之间早已被对方盯得紧,哪还敢有半点懈怠和做假的心思。

  特别是在顶级大学里,每周定期的研讨会就是大师们的擂台,不用校长发话,他们在擂台上就已拼杀得你死我活了。

  会不会出现假大师呢?这几乎不可能!

  这也是为什么世界顶级大学,基本上都是私立大学的原因。因为经过数百年来“教授治校”这一自由竞争的机制下,大师们的相互监督下,假大师很快就会原型毕露。

  也正是在这样的机制下,既竞争又合作的学术环境中,不是靠论文数量而以论文质量取胜。

  在世界顶级大学,谈发表论文的篇数,都会被人耻笑。哪怕是二流大学,学者教授梦想着发表自己的传世论文,也是深藏于内心之中,不可言说,说出来就“掉价”了。

  发表论文对美国的大学老师们来说非常重要,但美国的绝大多数老师发表论文一般不关注SCI杂志,也不关注影响因子,而是关注发表的文章是否得到同行的认可、借鉴与引用,是否对同行有所帮助,是否有更多读者。

  论文发表过多反而会被人怀疑论文的质量,一般来讲论文发表的数量是系里所有教授发表论文的平均数,或适当多一些就好了。

  老师工作的考核,是其教学、科研、经费、学生培养等,由评审专家组进行评定,然后学校根据评审专家的推荐信按其工作职责提出评价。

  而是国内,不管是清华北大还是浙大等校,没有这样的学术研究机制和环境,就像一座工厂,教授只是拿薪水的“笔耕者”及“口力工人”。

  即便是有些专业领域已经有了二流大学甚至一流水平的水平,但整体上也只能是世界三流大学,二流大学都算不上,更谈不上世界一流大学。

  哪怕是请来诺奖得主任教也起不了作用,只是自己出了诺贝尔奖研究成果,那才算得上是世界一流大学。

  世界顶级大学、一流大学和二流大学没有本质的不同,他们的差异只是同一体系下优秀程度的不同,而办校宗旨、监管体制、评核方式等等基本是一样的,都是教授治校。

  这样的大学都是一群教授学者的合伙组织,是师资、学术能自由交流、合作竞争的环境,是真正的教育家是办教育,而不是看不论内容质量的论文发表数量。

  而像清华、北大、浙大这样的世界三流大学要向世界二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的提升:就是真正打造一个优良的学术自由交流的教育环境,这既是思想的改变、是文化的改变,更是价值观的改变,是制度体系的改变。不做这样的改变,就不可能有自由竞争的、鲜活热闹、蓬勃兴旺的学术交流氛围,就不可能有世界级的研究成果,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大师。

  当然,对于这样的看法,李志文也承受这并不一定是科学论断。

  04教育部: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不可否认,李志文的看法确有可取之处,这又让人不得不想起“钱学森之问”这一问题。好在,全国各高校都在力图回答“钱学森之问”,培养出真正的大师来。

  那么国内高校如清华大学等,到底有没有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呢?

  9月24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称,“双一流”大学建设设计了梯次性的建设目标,总体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节点是到2020年,第二个节点是到2030年,第三个节点是到本世纪中叶。

  到目前,世界“双一流”大学建设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尤其是要实现到本世纪中叶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学科,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要进入世界前列,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还有很艰巨的任务,所以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编后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很多国外学者的评价也许让我们很难接受,但他们中肯的意见还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上一篇文章:爱因斯坦数学不好?诺贝尔奖官方公布成绩单
·下一篇文章:为何高考成绩总在“晚上”公布?其实为了考生好,非常贴心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wpwx.cn/news/guancha/20101916312920B4FG4F4323FB83A7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