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成本最低、收获最高的投资,也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爸爸去哪儿》暴露五大育儿问题

《爸爸去哪儿》暴露五大育儿问题


来源:家长学院  作者:张杰

  编者的话:充满温情的亲子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结束了,但一幕幕让人忍俊不禁又感人至深的画面还留存在不少人的脑海中。在欢笑和感动之余,我 们总结出节目中的五大育儿问题,并邀请北京师范大学认知与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教授李君、广东爱家心理研究所理事长马健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小雷进行解 读。

  教孩子正确对待输赢

  场景:赶小猪比赛,林志颖的儿子Kimi求胜心切,但他的小猪却不给力。担心输掉比赛的Kimi开始情绪失控,摔绳子,大吵大闹。林志颖在幕后对此表示,平时经常给孩子灌输输赢观,这一事件值得反思。

  专家解读:现代社会竞争激烈,适度让孩子感受输赢观念是有必要的,但不要把大人对输赢的虚荣心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要告诉孩子,有赢就会有输,输 是永远无法避免的。即使是“常胜将军”,也一定品尝过不少失败的滋味。当孩子遭遇失败时,要告诉孩子尽力就是“赢”了,这样远比“努力一点,要不然会输” 更具鼓励作用。春节快到了,带孩子走亲访友难免有人询问成绩。家长此时不要强迫孩子说出名次、分数,更不要因为孩子名次差让自己面子过不去就责备孩子。身 教重于言传,家长陪孩子做游戏时可故意“输”给孩子,告诉他得第二名的感受,并告诉孩子:“第二名也不错。不过我要加油追上宝宝,争取第一。”

  消除孩子的负面情绪

  场景:初到条件恶劣的农村,田亮的女儿“森碟”田雨橙大哭起来。田亮起初不知所措,像唐僧一样讲大道理,却以失败告终。

  专家解读: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差,应对他们大哭大闹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孩子哭闹、发脾气是发泄负面情绪的本能行为,但通常方法比较激烈,常会阻碍理性思考。家长应引导孩子用适宜的方式表达情绪。

  孩子哭闹时,父母首先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可以告诉孩子:“爸爸知道你不愿住在这里,别害怕,爸爸和你在一起。”让孩子感受到伤心时有人在 陪着他。还可以用一个小游戏来帮孩子消气:在一张厚纸板上画各种生气时的脸孔,如横眉竖眼、喷火的鼻孔等,引导孩子生气时将脸谱摆在桌子上,既能缓和怒 气,又能让别人了解自己现在的心情。

  家长还要避免4种错误做法:1.以暴制暴,如“再闹,就给我试试看”;2.当孩子情绪的奴隶,如“不哭就给你买玩具”;3.给孩子贴标签,如“爱哭鬼惹人厌”;4.轻描淡写,如“别垂头丧气了,振作一点”。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场景:田雨橙在节目初期非常不独立,但随着节目推进,在几次离开了爸爸田亮独自完成任务后,田雨橙变成了独立的“女汉子”,帮妹妹提菜篮,帮Kimi抓羊。而Kimi这个离了爸爸就哭的孩子,在一次林志颖狠心离去后不哭不闹,独立性大大提高。

  专家解读:许多孩子都是“独苗”,被许多长辈宠爱,导致独立性差,离开了父母不知道怎么办。从心理学角度讲,孩子是独立的个体,需要有机会来自己做决定,锻炼决策能力,体会自主选择的快乐。所以,无论父母怎样担心,也应该给孩子充分的选择权。

  培养独立能力不能急功近利,而要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有耐心。例如培养孩子独立吃饭,可1岁时教孩子用小勺吃饭,1岁半左右教孩子左手扶碗,右 手拿勺自己独立吃饭,饭后用餐巾擦嘴。教孩子学会求助也很重要。比如带孩子买东西,到商店后可以让孩子自己去问售货员,得到答案后孩子会有成就感,更有勇 气和动力独自做事情。

  教孩子做家务

  场景:《爸爸去哪儿》里几乎每一顿饭都需要爸爸们想办法,在此过程中,宝宝们帮着爸爸做家务让人感到很温馨。尤其是张亮的儿子天天帮着烧火、择菜,被夸成“小暖男”。

  专家解读:现实中大多数家庭里,家长常抱着“孩子还小不懂事”或“耽误学习”的心态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蒙特梭利曾说过: “儿童对劳动从不厌倦。劳动使他成长,劳动让他更具活力。”美国哈佛大学一项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美国小学生每日劳动的时间为1.2小时,中国小学 生每日劳动的时间为0.2小时;爱做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平均收入高出20%。做家务能增强 孩子的家庭归属感,建立自我价值感、自信心与责任感。家长可依照孩子的身心发展程度让他学习做些游刃有余且有趣的事,比如让1岁左右的孩子拿拖鞋或递物品 给大人,收集垃圾、把衣服、玩具放进篮子里等;让2岁的孩子擦桌子、洗自己用过的盘子,在限定的空间范围内扫地、擦地板等;让3岁的孩子将用好的毛巾、牙 刷挂好、放整齐,清理自己吃完饭后的桌面等。

  教孩子讲礼貌

  场景:第一期节目里,孩子们被要求去找菜。王岳伦的女儿王诗龄问候“爷爷好”,还贴心地说“您好好的”,让许多人心里暖暖的。但Kimi却闯进屋子大喊:“给我胡萝卜”,不仅没问好,还用命令式口吻。

  专家解读:有礼貌的孩子人见人爱。家长要想让孩子获得讲礼貌这张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就要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家长要以身作则,看望父 母先问候。对于1~2岁的孩子,首先要教他见人先微笑。其次要多教孩子学说礼貌话,如接受帮助或礼物应说“谢谢”;需要帮助先说“请”;做错事情应说“对 不起”。对于2~3岁的孩子,一要让宝宝“爱”上打招呼,自然地教会孩子问候“叔叔或阿姨好”,并及时肯定孩子。但切不可强迫害羞的孩子喊人,而应潜移默 化。二要教孩子“闭嘴”,在家人或客人谈话时,提醒孩子注意倾听,不能插嘴。确实有事可先拉拉大人的衣服,或以目光示意,得到允许后小声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命时报》 记者 张杰


·上一篇文章:拥抱孩子内心,才能戒掉他们的手游瘾
·下一篇文章:教育焦虑背后:学校减负最终还得学生和家长背起来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wpwx.cn/news/jymt/18114122128C65504AK0615E02FG9GK.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