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育,对母亲意味着什么?做母亲,对教育意味着什么?
来源: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作者:张冰爱
文|张冰爱 今天是母亲节。有无数母亲在教育战线上奉献。在学校,她们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专业人士;在家庭,她们是用爱抚养、教育子女的妈妈。面对社会的孩子与面对自己的孩子,共通的是教育的责任,是师者的使命。国际教育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经历对于一位母亲意味着什么?反过来,母亲的身份对于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意味着什么? 国际学校在线特别邀请了三位国际教育领域的“校长妈妈”“教育者妈妈”,听她们分享“双重身份”下的亲身经历和教育思考。 祝所有母亲节日快乐! 张晔 北京致知学校创始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学士、美国工商管理硕士,20余年K-12学校管理经验,首位引进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全球胜任力教育项目专家 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校长工作的责任很大,作为父母也是一样。在这两个身份中,都一定要对孩子起到以身作则的模范作用。在家庭教育中,我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我自己要做到。所以我觉得我对女儿的影响更多的在“做一个负责任的人”方面,既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身边的人负责。比如在家里我会做一些合同协议,我的女儿从小她就知道合同是大家要共同遵守的,她也跟我共同约定一些事情,然后希望我也严格遵守。 对校长这个角色来说,我们在教育方面确实更能接触到一些前沿的东西,自己也会有一些更加深入的思考,会把一些教育理念渗透在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中。具体来讲,我一直觉得孩子不管年龄多小,我们都要把他当成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他所有的想法都应该被成人尊重,而不是简单地去否定他提出来的想法和问题。从我自己的经验来讲,我一直非常尊重我女儿的想法,哪怕有些时候其实我们的观点完全不同,我也尽可能地给她讲话的机会,我女儿也会争取一切机会把她的观点表达出来,说服我为什么她的想法是有道理的。甚至有些时候我也觉得不妨按照她的想法去试一试。作为妈妈,我的想法是,只要孩子是在健康、安全、成人可控的范围之内,应该要给孩子一些独立试错的机会。当然一些最基本的价值观、是非观,家长是必须要在孩子面前坚持的。 所以当女儿13岁的时候提出想高中到美国去留学时,我们就有过一次还算蛮正式的沟通,我说如果她觉得这更适合她,可以去,但是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比如在申请的时候,国内现有的学业不能放弃,我和她讲,如果她在国内都证明不了她是一个可以对自己负责的学生,那我怎么相信她去了美国就可以对自己负责呢?她在晚上10点之前做完学校的功课之后,再学习托福等一些东西,然后早晨5点多钟再起来学习。 之后我在做校长期间,女儿一直在国外求学,但我们两个之间经常会有比较平等的交流。因为同龄的关系,我通过女儿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下的学生、当下年轻老师的想法,女儿也会给到我的一些工作上非常有建设性的建议,可以说我们是在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教育能力与性别、婚育没有太大关系 教育这个行业女性多一些,大家也会觉得有孩子的女老师、女校长可能对学生有更多的理解或互动,但就这个问题我是有不同观点的。我觉得教育这件事和性别或是否婚育没有太大关系。因为教育工作的职业要求是一定要内心充满爱、充满激情。只要大家具备这一点,热爱教育事业,能通过教育影响别人,对工作充满激情,就是没有问题的。 “母亲+校长”的双重身份 让我对学生更加负责 作为校长,在教育别人的孩子时,其实肩负的责任会更加重大。我们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修己达人”,首先让自己变得足够优秀,然后才对别人施以影响、给予帮助。“母亲+校长”的双重身份之下,会让我对学生更加负责任,会从更长远的角度去看待事情,以及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和学生们的相处之道。 简单来说,大家看教育的结果就是孩子的学术成绩是不是足够优秀,是否可以升到更高一级的学府,进入闪闪发光的名校,但这个是非常表象的。在k12基础教育的学校里面,教育的意义更侧重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的社会情感学习。我们不仅赋能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更会强调学生的社会情感学习。比如他对自己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如何处理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等。 黄彦 广州市华美英语实验学校国际中学校长,中山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法国尼斯大学管理学博士,广东省民办教育协会中小学专委会副理事长 因为我自己有心理学专业背景,所以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自己的孩子,我的教育理念都是:老师和家长的任务就是为孩子赋能助力,帮助孩子在青春期这一段最关键的成长时期,找到“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明晰自己想要去往哪里;从而找到方向,努力前行,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的孩子一直在我所在的学校读书。我常常对我们的家长说:我是一个受过专业师范教育并懂得教育的妈妈,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努力办好什么样的学校,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到这样的优质教育。 所以,对校园里的每一个孩子,我都能带着一份母亲般的心,亦师亦友亦亲人,给予他们专业的指导和影响;同时,我也告诉我们的老师们,要学会理解家长,以同理心去感受父母对于孩子的期待,并把这种期待化为对家长工作的理解和对孩子的爱。 对于自己的孩子,我的态度一向是一视同仁,既不特殊照顾,也不因为担心他的特殊身份而格外严厉,而是让他和其他同学一样正常地、健康地成长。 我们很多家长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孩子,所以特别容易因为自家孩子的问题而焦虑和担忧。而我有幸与这么多青春期的孩子一起成长,知道他们这个阶段的孩子要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会出哪些问题和状况,所以也更能理解和包容自己的孩子,少了一些教育的焦虑,多了一丝宽容和耐心的等待。 朱春凤 IB亚太区发展与认可中国负责人,硕士研究生,有多年IT从业经历和十多年教育行业从业背景,正面管教家长培训师,九岁孩子的海淀妈妈 我的教育方法 “教育工作者”这个身份会赋予我在家庭教育中更多的思考和使命。我的教育理念受现代国际教育的影响比较大,我先生则比较传统,但是我会尊重他的想法和实践。我想,家庭中有一方教育偏传统并不是坏事情,孩子未来面对的社会也会是传统和现代交替的状态。 在这里,我主要谈一下我的教育方法。 在家里我会配合学校老师的工作,比如老师希望孩子上课能够做好笔记,孩子可能觉得内容比较简单无聊,但是我依然会要求孩子尽力做到,原因是儿童时期的教育除了解放思想,刻苦学习、认真努力、脚踏实地也是必要的一课。 同时我也会比较注重孩子的特长发展,我家孩子特别喜欢阅读,在这方面我会特别支持他自由阅读,尽可能让他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同时也会有意识地在他的兴趣深度和广度上做拓展。例如他特别喜欢化学,我就将市面上能找到的化学相关的科普类和半专业类的所有图书都找给他,甚至包括部分大学课本,当发现他对大学课本内容不感兴趣时,我也不会强求。另外他科学类书籍看得比较多,我就会给他补充一些人文类图书。 此外,我会引导孩子多了解社会现实,阅读时政、新闻类杂志,收听时评、财经类节目,并且和孩子沟通交换各自的想法。我们孩子经常看的杂志包括科学类的《万物》、新闻类的《三联新闻周刊》《Vista周刊》。我们孩子经常听的节目包括《热乎知乎》《妙宇连朱》《虎嗅》。 我会尽可能带孩子参与实地考察和实践。我们的足迹遍及各大博物馆,疫情期间,尽管有风险,但我担任志愿者工作时,也会带上他一起。平时在学校,他的学习方面我不是特别担心,我比较关注的是他的社会公共服务意识,我会经常沟通确认他有没有为集体服务,例如扫地、打水、拖地等。 我也是IB教育的学生 大家都知道,IB的教育非常系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是真正的全人教育。在家庭中,我比较多的借鉴了IB的这四点: 第一,主动性,我平时比较尊重孩子,以孩子的意愿和兴趣为主要考虑,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一般不强迫孩子做他不愿意的事情; 第二,积极探究,我会鼓励孩子深入探究和思考,当孩子有兴趣、有疑问或者好奇的时候,我会支持孩子深入考察、研究并提供相应的支持,鼓励孩子积极实践; 第三,概念驱动,引导孩子由浅入深了解IB的概念思维,并将概念思维应用到他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例如写作文,我会让他选几个概念作为线索,再发展作文内容; 第四,全人教育,IB的十大培养目标,是健全人格的教育,这个值得我和孩子终身努力发展,因此我们也时常对照十大培养目标,做做反思或者讨论。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IB潜移默化的改变了我: 第一,终身学习。我本人的成长经历就离不开终身学习。我文科毕业进入IT行业,之后读研究生,再进入教育行业,从教育出版到英语教育再到国际教育,如今我的学习领域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及现代热点的新概念,可以说,我自己无时不刻不在学习、成长、进步。我的日常学习收获,经常也会跟孩子分享,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终身学习”,明白这是人生中很自然的事。 第二,及时反思。前面提到的IB十大培养目标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及时反思,我会经常反思自己,遇到自己做错的事情,我也会诚恳地跟孩子道歉,并不会担心这样做会丢脸。 第三,向孩子学习。从孩子身上发现闪光点和特点,积极主动向孩子学习。例如关于科学的内容,我基本都是主动向孩子请教,听取他的意见。又如关于是否注射新冠疫苗,除了自己探究、询问专业人士外,我也会问孩子的观点,孩子说,“新冠疫苗的病毒是灭活的,没有风险,建议注射”,这和我了解的情况基本一致,我会肯定孩子的想法,分享我的探究经历和结果,并且积极接种疫苗,还发动亲戚和社区邻居也去接种疫苗。这也许就是IB的力量,从认识、了解到实践,到改变自己、再到影响社区,让世界更加美好。 做教育反而让我学会“放手” 在兼具“教育工作者”与“母亲”双重身份期间,我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增加了同理心,让我学会去更
·上一篇文章:在线教育喜忧参半
·下一篇文章:每5个中小学生中就有一个小胖墩儿,专家详解肥胖防控怎么做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wpwx.cn/news/guancha/21591951514BDK7E0B022ECC8I0BJ2.htm
相关内容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