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成本最低、收获最高的投资,也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是时候“救救中国家长”了

是时候“救救中国家长”了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是时候“救救中国家长”了

虽然“可怜天下父母心”自古有之,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今天的家长显然更加焦虑。从准妈妈的肚子里有了“喜信”,家长们的心里,伴随着喜悦的,便是焦虑:补充什么样的营养,做什么样的胎教,听什么样的音乐,才能让宝宝更加聪明健康,赢在起跑线上?孩子出生,焦虑的事情也更加琐碎和具体:喂什么奶粉,用什么沐浴露,买什么书籍和玩具,去哪些早教机构,上什么样的幼儿园,才是对孩子最好?上了学,更不用说了:担心作业少了学不扎实,担心兴趣班上少了耽误孩子,担心孩子在竞争中掉队,担心老师冷落了孩子……

躲不开的焦虑

是时候“救救中国家长”了

不管多么超然的人,一旦成为父母,便有了各种各样的担忧和焦虑。“我怕他离开我的视线,被无处不在的伤害掳走;又怕他因此不独立,失去男子气;我怕他感觉不到爱,因此孤僻、冷漠;又怕太多的爱,让他任性,目中无人。总之,怕他不健康,怕他不安全,怕他不快乐,也怕他在家庭中得到了以上所有之后,成为一个和社会不兼容的瓷娃娃,更容易被现实击倒。”一位妈妈的话代表了无数有着拳拳爱子之心的家长的心情。这种焦虑,是情感上的焦虑,是父母的天性,为人父母者,谁也难以避免。

更让家长们煎熬的,是现实中无处不在的焦虑。

他们焦虑孩子的健康。食品安全不容乐观,大人倒没什么,可是孩子吃什么食物才卫生,如何搭配饮食才健康?孩子是长身体的时候,补充点什么营养才发育得更快,参加点什么运动才更强壮?这些都是育儿论坛上的大热话题,一个ID背后就是一个焦虑不安的家长。

他们焦虑孩子的安全。但凡听到任何人贩子或者交通事故的信息,做家长的都如百爪挠心,每天早晨,每个傍晚,校门口都挤挤挨挨地站满了一脸焦灼的家长。

而当下的中国家长最煎熬也最普遍的焦虑,是对教育的焦虑。人民网强国论坛的一项调查显示, 92.8%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存在焦虑,98.6%认为身边有家长存在焦虑现象。

“可以不为自己想,但得为孩子着想;自己可以没出息,但不能耽误了下一代。”这是许多家长的共同心声。如果搞一个评选,评出当下最焦虑的群体,那么中小学生的家长一定会高票当选。不用看新闻,只要打量下我们周围便可知。有个段子比较夸张地写道,“如果一个女性朋友不再联系你,有这样几种可能:一是她死了,二是她当妈了,三是她孩子到了学龄了。”

自从孩子上了小学,张雯的手机短信量大大增加,绝大部分都来自各科老师的作业短信。语文老师要求家长协助子女默写、听写、看图说话;数学老师要求为孩子准备两个魔方,上课要学习正方体的问题;英语老师要求监督孩子听录音5遍,家长陪说陪练,课文背熟后签字……

熟练运用电脑上网是家长们的基本技能,很多有关孩子的信息老师都是通过网络发布的。一位三年级学生的家长说:“为了孩子,我恶补电脑知识,学会了下载软件,发帖子,制作PPT,还加入了班级的QQ群。”有些家长甚至置办高性能的数码相机和彩色打印机,以保证孩子作业“保质保量”完成。一位家长说,“寒暑假和各种节日,学校都要布置孩子做‘小报’,有的家长做得那叫一个专业,我也痛下决心添置设备,要争取老师的重视啊。”

如果家里有一名小学生,起码要占用家里一位大人的全部业余时间和精力。许多家长感叹,现在下班回家连看书、看电视的时间都没有,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成绩是大多数家长焦虑的风向标。成绩好的,家长想他更拔尖,参加各种奥赛班;成绩差的,家长急着给他报各种课外辅导班,全方位“恶补”。许多家长为了课后能帮孩子学习,甚至亲自上阵,和孩子一起听课。

关于成绩的焦虑还只是日常焦虑,更让人心急如焚的,是升学的焦虑。幼升小要考试、小升初要派位、中考竞争激烈、高考成了独木桥……孩子的每一步成长,似乎都面临激烈竞争,这也让家长的焦虑与日俱增。每年六七月的升学季,愁眉苦脸一定是中国家长的标志性脸谱,焦灼不安的父母大有人在。

暑假一开始,陈双已经有点心力交瘁。一切都是因为上五年级的女儿。烈日炎炎,他奔波于奥数、英语、作文各类补习培训班,每天从早到晚来回接送女儿6趟。女儿很郁闷,但陈双已经顾不上考虑女儿的感受。他觉得自己这么累都是为了女儿好。女儿马上面临小升初,要考名校就必须比别人更早下更多的工夫,所以,陈双宁愿辛苦。

然而名校还真不是那么好进的。“北京部分家长为孩子进重点学校花费竟然高达25万元”——媒体的这则报道面世后,引发舆论哗然。关键交钱还得找关系,找了关系才有交钱进学校的资格。各大培训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小升初

“分析会”、“交流会”,家长们像赶场一样四处开会,“参加一次焦虑感就加深一层,可是不去又难受,觉得自己两眼一抹黑。”小升初取消考试后,情况似乎更复杂,除了教委公开公布的消息,各种“小道消息”基本都是从培训机构流出的,家长难以甄别,只好宁可信其有,扔出大把的银子。

为什么焦虑

是时候“救救中国家长”了

家长焦虑的源头是亲子之爱,它最原始的表现方式,是保护孩子不受任何伤害的强大愿望,这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但今天的亲子之爱有了新的内容:培养“更好”、“更强”的理想化的完美孩子。当不切实际的理想碰撞到坚硬的现实,便迸发出了负面情绪,产生了一代过度焦虑的父母。

今天的家长为什么焦虑?从大的环境来说,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变化很大,经济快速发展。在这个“快”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很强烈的紧迫感,生怕错过发展机遇,生怕落后于时代的进程,焦虑是一种普遍的情绪。这同时是个信息极度丰富和繁杂的时代,各种教育理论和流派不断更新,泥沙俱下,冲击着我们既有的教育经验和传统的教育理念,每个教育细节都被层出不穷的新理论重新考量,而这些理论又与商业利益的需求相互交织,以至于家长遇到教育问题无所适从,无比焦虑。

家长的焦虑,一部分原因当然是望子成龙的情感驱使,想让自己的孩子做到最好,过上最好的生活。而更现实的原因,是缘于社会资源的不足,为了让孩子拥有更多的资源不得已而为之。从某种意义上讲,家长焦虑的不是孩子,是资源。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当下的社会仍然存在资源分配不够均衡、竞争机制不够透明、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我们必须依靠个人和家庭的力量争取未来的发展空间。在这种情形下,家长的心弦绷得紧紧的,时刻不敢松懈,担心稍一停滞,就有在社会生物链中被降级的危险。

最直观的当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好的教育平台和教育环境更容易让孩子们养成好的习惯,开发出最大的潜力,使其在人生的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在优质教育不能满足所有孩子的情况下,求学的每一步都进行激烈竞争也就不可避免。有竞争,就有患得患失的焦虑心。

以幼儿园为例,就有很多条款,比如是本地户口吗?是我们的定点服务对象吗?能一次性交齐多少万元的赞助费吗?报名排队时,你挤进了我们的招收数额内吗?还有更多隐而不彰的:认识园长或某个教委官员吗?我们想让孩子在正常的年龄,以正常的价格,通过正常的程序,获得正常的医疗、教育服务时,却常要面对不正常的超量竞争,这也是家长焦虑的来源。这一代父母大多数都是通过自己的奋斗取得现在的成绩和社会地位的,但是当他们的孩子出生以后,却迎来了更加激烈的竞争。于是,家长们只能作多手准备,既要拼命地武装孩子,还要维护好各种可能有用的社会关系,当然还要准备足够多的金钱,至少当需要“钱”派上用场去争取更好机会的时候,不至于因为没钱而让机会从自己手上错过。孩子每走一步都得拼上家长的身家性命,家长能不焦虑吗?

舆论常常责怪家长过于焦虑,以至于绑架了孩子,然而,冷静下来,我们不难发现,家长的焦虑,折射出了当下教育的困境。我们所追求的教育公平不仅受到社会权势等外来因素干扰,有些学校甚至也在创收驱使下被各利益模块分割,使教育机构分成三六九等。教育本来最能够体现人群的起点公平,然而,现实的情形却是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教育权利在权力左右下的摇摆浮沉,教育伦理的在功利化。而与教育相关的社会风气更是很难真正廓清,尽管个体有责任为风气的改变做出自己的努力,但是,如果将扭转风气的希望完全寄托于个体之上,效果难言乐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没有人能完全置身事外。

都说人生是一场长跑,不要计较一城一池之得失,但对于父母来说,最重要的经验还是:保持队形,不要掉队,更不能脱队。虽然我们行政管理体系在不断进步,但这种进度赶不上社会其他部分的突飞猛进,两者之间存在着各种裂缝。对于深爱着孩子的家长来说,在路况不明的情况下,跟着既有路径走是最安全的,另辟蹊径,就意味着可能在若干年后掉进某一条裂缝的风险,谁敢拿自己的孩子去冒险呢?

“因爱而生忧,因爱而生惧”,前些年生育率的降低使现在的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这孩子承载着家长全部的爱。社会发展如此飞速,社会竞争如此激烈,上升的通道上不但挤满了人,还可能埋伏着种种未知的意外,家长们很难做到不忧心忡忡。他们担心孩子因为接受不到好的教育,耽误在了起跑线上;担心孩子就算挤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行列,却在充满着智力、权力和金钱竞争的群体中,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放下焦虑,学会爱

是时候“救救中国家长”了

家长的焦虑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的痛楚与无奈,不但伤及自身,还殃及孩子。众多教育专家呼吁:家长自身同样是社会问题的受害者,需要治疗和引导,拯救孩子应当从拯救父母开始。

缓解家长们的焦虑,需要从做大社会资源蛋糕和分配好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两方面入手。怎么落实,需要我们的教育机构和教育主管部门沉下心来,妥善研究,切实推进改革,让教育去功利化,回归育人的本质。同时在教育资源分配机制上,要更加公平和公正。心理学专家将控制焦虑总结为“事关勇气、智慧、公平”,这是个稳定情绪的金三角。在家长们学着控制自己的不安全感,以获得与孩子相处的勇气、智慧时,社会的公平,也必须成为坚实的一角。

将个人的焦虑归咎于社会看似正确,其实是另一种懒惰——“都是社会的错,我是被逼的”,这是弱者心态,误人误己。我们可以期待社会进步,但进步总是相对的,永远不会出现一个“理想的、完美的” 社会,让所有人都能轻松愉快地生活,让所有的亲子之爱都远离压力,其乐融融。在现有的大环境下,放下焦虑,学会爱,是中国家长最明智的选择。

焦虑是源于对孩子的爱,这点谁也不怀疑,然而,放下焦虑,才能更好地去爱。家长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自己就应该是一个有教育能力的人,而不应该是个焦虑者。

我们应该爱得更理智一点。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家庭,也没有完美的孩子,有的,“你”的家庭只是“你”的孩子。不要梦想寻找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方法,更不要期望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无论哪种教育思想,哪种教育流派,最后都要和当下的社会环境、时代氛围和孩子的个人特点结合在一起,因此,不迷信权威,也不盲目从众,自己独立思考之后再做判断和决定。

我们必须爱得更节制一点。“我为你奉献一切,为你含辛茹苦,为你忍辱负重”,在今天的社会,这样的亲子之爱并不值得提倡。也没有哪个孩子,愿意自己承受的是这样的爱。太过沉重的爱,无法教育出生机勃勃的孩子,无法培育出飞扬洒脱的心灵。再深的爱,也应有所节制。有些家长为孩子付出了金钱、时间和精力,然而越付出越焦虑,最终出现了家庭中的冷暴力和精神暴力。一名教育学者说,“有些家长经常告诉孩子,自己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来了,甚至还要具体说出自己身上的哪种病是由于他造成的,这些‘付出’逐渐成了压在孩子身上沉重的负担,最后一根稻草最终把孩子压垮的时候,家长就成功地用焦虑的爱把孩子亲手毁掉了。”

我们还要爱得更平和一点。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写过一篇以女儿为蓝本的散文《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大意是:她的女儿在班上是中等生,焦虑的她请家教、报辅导班,急切地想提高女儿的成绩,但一说考试,女儿就厌食失眠冒虚汗,学习不进反退。不过,一次活动中,全班同学竟然都评选她学习平平的女儿为“最欣赏的人”。她女儿说:“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刘继荣感叹道,长大后,她一定会成为贤淑的妻子,温柔的母亲,热心的同事,和善的邻居。作为父母,还想为孩子祈求怎样更好的未来呢?不驱赶着孩子去参与激烈的竞争,允许他“坐在路边鼓掌”,有时反而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在竞争和焦虑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和心理失衡。家长们要学着用淡定平和的心态和以长远的眼光重新审视对孩子的教育。

我们最好爱得更自我一点。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不是为孩子而活。再爱孩子也应不以丧失自我为代价。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做好自己。在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自己梦想的权利。父母不应该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追求,放弃了自己的人生。当父母的生活没有自己的爱好和趣味,只剩下围着孩子转,他们提供给孩子的,其实是一个活生生的索然无味的人生样本,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如何指望他有一个神采飞扬的人生?一个热爱阅读的妈妈,胜过整天逼着孩子读书的妈妈,一个积极努力的爸爸,胜过把人生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的爸爸。当我们自己的生活充满了激情和乐趣,当我们以自身的生命向孩子展现出人生的丰富和辽阔,这就是最好的爱,最好的教育。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朱永新:支持小微型民办学校办学
·下一篇文章:为何高考成绩总在“晚上”公布?其实为了考生好,非常贴心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wpwx.cn/news/guancha/16727178330J2HG6B150D23BIBJAAB.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