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未名湖的清晨
来源:中国儿童文学网 作者:匡花坛
仲夏的清晨,北京大学未名湖。
没有一丝的风,没有一点的杂音,没有一缕的香气。它像温床上初醒的少女,睁开清灵的眼睛,正凝视着新的一天。
它清澈平静得如同一面镜子,蓝天在里面沉着,白云在里面飘着,塔儿、树木在里面映着,尤其是画舫上坐着的那一对恋人,已经让我分辨不出物和影。初识它,我就有一湖纳千祥,万景同时出的印象。
鸟儿出窝了,在人们还未到来之前,这里是它们的舞台。看那成群的燕子,俯冲下来,落水溅花,又飞上去,湖面在它们优美交错的舞姿中,好似一个繁忙的机场。听那施展歌喉的“百灵”们,站在高高的围堤树上鸣啼,它们动听的声音,犹如一部清晨的交响曲,让湖水多了几分的柔情。特别是叽叽喳喳的喜鹊声,给新一天带来了喜讯。
水中的鱼儿开始吐故纳新,为湖面喷薄出一圈一圈的涟漪。只有在这样的清晨,只有在这样的圣地,人们才能欣赏到世界上最美丽、最柔情、最微细的波澜。停留片刻后,还有鱼翻尾的表演。一条五六斤重的白鱼,突然划破平静的湖面,腾空而起,在离开水面的那一瞬间,还把尾巴翻得弯弯的,做了一个特技的动作。刚刚见过湖畔的翻尾石鱼,我就觉得未名湖充满着神奇和灵气。湖畔的卧碑碑文记载着,翻尾石鱼历经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两次焚烧、破坏、劫掠圆明园而幸存,被1930年班毕业生买来送给母校并放在未名湖。我更敬畏,北大学子们从那时起就让未名湖成为爱国的教育基地。
柳树是湖的情人,清晨是它们献媚的时候。湖畔上的它们俯身倾心,风姿绰约。湖中的它们影随物动,万种风情。那丝丝情,那浓浓意,那团团韵,那叠叠梦,让我看得如痴如醉。还有那老槐、新桃、刺梅、马蹄莲、无名小草……它们都在这个时辰撒娇,用一夜从湖中沁来的甘露,滴洒岸边,滋润校园。
有人说湖东岸的博雅塔像卫士,也有人说像灯塔,悄然观察的我,却发现塔在湖中的倒影似一支饱蘸浓墨的巨笔,层层扶尖水中央,用满腹的情怀书写北大新一天的篇章,描绘北大新一天的画卷。
老先生们、老职工们围着湖开始晨练了,他们虽然步履蹒跚,但精神矍铄,他们魂绕着、梦牵着这块精神家园,他们把青春和年华,寄托和梦想都留在了这里。未名湖是他们生命最重要的部分,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每天清晨都是从这里得到精神,然后幸福快乐地生活一天。
莘莘学子懂得,一日之际在于晨。他们手捧着国学、英文、法律大典和现代科学书本,对着湖面朗朗出声。他们多像一株株花朵,永葆着湖的青春;他们多像一群群蜜蜂,采集着湖的芬芳;他们多像一队队天使,肩负着湖的希望。望着他们倒映在湖畔的身影,我梦幻出那是中华民族文明长河中的有志之士,仿佛觉得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救国救民的文化先锋人物,我好似看见那是为民族崛起、为国家兴旺而奋斗的当代科学家。他们是湖的灵魂,每天清晨在这里眺望世界,面向未来。他们是北大的精神,一百多年来的清晨在这里引领中国文化,传承国风国韵。
作为一个不在册的学生,静静地守候着它,我能触摸到它的沸腾龙脉,我能吸闻到它的中华清气。我有“浅湖只孕一顷水,百万状元未汲干”的感言。认识它,只用十分钟的步履。读懂它,需要翻阅百年的画卷。
它清晨的翠绿,有浓缩的江山之美。它清晨的文静,有纳群贤之境地。刘禹锡的佳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可不就是提前一千多年为它写的,它身旁的楼阁庭院可不就是唐代诗人追求和向往的陋室。也许是它太美了,在状元和先生们的家园,在文人和骚客们的集聚地,竟无人能给它起一个名字。未名成了它的真名,未名成了天下的美名,真是大俗大雅,大愚大智。
五时三十五分,一轮红日从北大体育研究中心红楼的屋脊上升起,刹那间,未名湖涂上了一层金粉,湖畔上的树木被染黄了,周围的建筑群变得金碧辉煌。未名湖开始热闹起来,北大又开始了灿烂的一天。
·上一篇文章:我们童年时代的最爱是看露天电影(文化散文)(儿时回忆录)
·下一篇文章:风筝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wpwx.cn/news/geyao/218291025BC4ICHKIA2H43IGK63JI.htm
相关内容
佚名 |
汪晓莉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