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成本最低、收获最高的投资,也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乡愁,是母亲在呼唤我们的名字(文化散文)

乡愁,是母亲在呼唤我们的名字(文化散文)


来源:中国儿童文学网  作者:

  在家乡但村子里,母亲的声音一般都大。小时候,放学后至晚饭前有段最快乐的时光。鸡鸭入笼了,牛羊归圈了,大人收工了,我在饭桌上写好作业了。这时,星星月亮开始渐渐接管了夜空,孩子们开始接管村子里的快乐自由的时光。如果在五月六月,到处都飘着麦香,麦草堆是孩子们的天堂。整个村子里满是奔跑欢呼的声音,但在这欢笑声、狗吠声、猫叫声和青蛙的欢唱声中,有一种声音能穿透村子和夜色,然后准确地落到一个个奔跑的孩子身上,那就是各家的母亲在喊各家的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
  “匡天龙!”一声清脆悠远的声音传到大屋场的麦草堆里。匡天龙正在草堆里打滚,听到母亲在喊自己,一下子停住,屏住呼吸,竖起耳朵。一般喊完名字,紧接着飘扬而来的还有一句话——“回家吃饭咯!”匡天龙双脚蹬地,撅着屁股,大声地回一句:“妈妈,我回来喽!”
  一家呼唤起,家家渐起了。那时,我觉得太阳也是有家的,要不然天一黑,它怎么就不见了。满天星斗下,从大屋场到各家的小路上,有的与自家的狗一起蹦蹦跳跳地回家,有的牵着弟弟妹妹,额头上挂着汗珠儿,肚子咕咕地唱着歌儿……这样的傍晚,这样的时刻,被母亲喊回家吃饭,是那时岁月里最美的细节和时刻。
  一推开家门,饭菜香扑鼻而来。母亲在埋怨我只顾玩耍,不知道回家。在厨房里母亲最有权威,她一边盛饭一边唠叨——谁见到长辈没叫,谁放牛吃了别人的庄稼,谁挑水时没有洗缸……从我懂事起,许多做人的道理、做事的规矩,跟母亲做的饭菜一起,喂养着我长个儿、抽条、强骨骼。
  母亲平时说话轻声细语,但我做错事时,她呵斥我的声音却很大。小时候母亲大声制止过的行为,长大后更加入脑入心,有些道理始终就在“举头三尺有神明”的地方。比如:记住自己的祖训,流血流汗靠自己的双手吃饭,不能讥笑取笑残疾人,需要今天做的事不能留到明天,今日功课今日毕,不是自己的东西绝对不能拿……
  后来我成家立业,人生经历了春夏,也看得到秋冬的时候,对母亲有了深刻的理解,深刻的孝顺和敬爱。她一辈子疼我们兄弟姐妹,她生我们时痛疼,我们生病了她也心疼,后来她老了,腰疼、背疼……她这样一辈子该有多疼啊!在我为人父之后,那种疼才切身感受到。
  她不仅把我们兄弟姐妹养大,还带大我们的下一代。儿子有时感冒发烧半夜会出现抽搐,她在隔壁一听到哭声,披着衣服就来了。她说孙子是“吓着了”,让我媳妇睡觉前摸着儿子喊几遍儿子的名字。她说:“妈喊千里,迷失的人,妈都能喊回来。”我和媳妇虽然不信,但却能理解母亲所说的那种心理暗示,那就是爱的力量啊。
  母亲的喊声不光能穿越千里万里,还能穿透岁月穿越时光。之前我们在网络上面看到过一个视频,一个八十五岁的老奶奶病重,呼吸渐弱,已经没有了意识。在弥留之际,她一百零五岁的娘来看她。老娘一声“小妮儿”,八十五岁的女儿居然睁开了眼睛,四处找寻那个呼唤自己的声音。人不管到了多大的年纪,有母亲喊着的人,心里都是最踏实的。有母亲的地方才是家。
  2020年,这个庚子年春天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有一个普通人的故事让人动容——九十岁的徐美武老奶奶,她六十四岁的儿子不幸染上新冠肺炎,家人都被隔离了,她便一个人在医院照顾,直至儿子被送进隔离病房。离开时,她用医院里的便笺写了一张字条,委托医护人员转交给儿子,她在字条里写道:“儿子,要挺住,要坚强,战胜病魔。”她的呼喊虽然没有挽回儿子的生命,但一定能抵达离别前的那一抹留恋。母亲的喊声一直萦绕在孩子们的耳畔。
  年少时光,是母亲一声声喊着我们回家吃饭的记忆。如今,自己已经成年了,勇挑生活重担时,那白发的母亲是挡在我前面最坚实也最慈悲的盾牌。乡愁,是母亲在呼唤我们的名字不论走多远,只要听到母亲的一声召唤,我就会怀着清澈如初的心,马不停蹄地奔回她身边。

  初稿写成于我们的家乡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洪湖岸边洪湖镇汴河街道匡家祠堂村;
  稿成于广东省广州市天河江南离骚湖湖畔屈子屈原吟诗阁说诗楼天问斋金火学校。

  作家诗人匡天龙简介
  匡天龙,笔名有流沙、流沙江、匡天龙、匡花坛、匡花堂、匡语堂、匡天马、匡神堂、匡神坛、匡四堂、匡四坛、匡文坛、匡金火、匡天下、匡匡匡、洪湖浪、洪湖浪涛、流沙江河。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76年中秋节生人。现年44岁。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洪湖镇汴河街道匡家祠堂村人,有著作多部。现在是广东省广州市 金火学校校长。匡天龙邮箱:
13126444284@163.com;匡天龙QQ号码:869573969 。


·上一篇文章:温馨提示:我们今生所有遇到的人和事,前世已注定
·下一篇文章:风筝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wpwx.cn/news/geyao/21121172716K8AH1B6469II6A96285E.htm